一處封閉的空間裡,昏暗的戲院,裡面混著英文,廣東話和各種腔調的中文,我想,大部分的觀眾或許是衝著梁朝偉的裸露、王力宏的才氣、對湯唯的好奇與李安的名氣而來,當然也有一部份的觀眾是張迷;但最重要的是,ㄧ群素昧平生、不同種族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,將ㄧ起屏氣凝神的觀看ㄧ場,混淆的慾望宣洩時,爆發出的震撼與大時代下產生的滄桑。

看了一些影評和討論,有些人解釋王佳芝是因為那六克拉的鑽戒,才發現易先生對她的真心,叫他快跑,但其實在電影的剛開始時,當王佳芝第一次假扮麥太太看到易先生時,便和他的朋友說「易先生和我想的不太ㄧ樣」,這句話已經為他往後所有的決定留下一個伏筆;或許她一開始是抱著濃濃的愛國情操,想要幫和她之間存在著純純愛戀的鄺裕民,一起謀殺這個漢奸,但當她見到易先生的那刻時,她對於易先生的情愫,已不再只是一種因為高亢的愛國情節而想設計出圈套謀殺他,而是參雜著淺淺被勾引的愛戀,不知不覺地愛上這個睫毛像米色蛾翅的男人,與完全無法抵擋曖昧所製造出的刺激與渴忘佔有對方的慾望。

電影中,王佳芝說她恨他,她懷疑他有其他的女人,她說他鑽入她的身子裡時,也想鑽入她的心,她抱怨她等待的心情,她為他歌唱,她從一個在床上被動被征服的角色,到一種主動想征服的角色,她,早已完全的臣服於這個男人;那些工作上的情報也只是允許自己繼續合理化這段關係的理由;她的心,她的身體,她的整個生命都被易先生佔據,她無法再接受鄺裕民的感情,否則她是可以將工作與感情畫清界限的,把她和易先生的關係徹底單純的當作她的職業,然後投入鄺裕民的懷抱,但她最終仍選則了愛情;而電影裡挑選鑽戒的畫面,也只是ㄧ種兩人感情到某種階段的隱喻,而並非是她改變決定的關鍵。

而也有些人會懷疑其中電影的邏輯性,一個二十歲初頭的大學生,怎麼會愛上一個大她兩倍以上的中年男子,甚至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大學生,怎麼會將麥太太演的如此淋漓盡致,在學生和麥太太的角色轉換中,表現出智慧機靈的間諜與風韻十足的貴婦,我覺得電影的本身和原著的背景,間接的串起其中的邏輯關係,電影中提到王佳芝的父親,在最初答應接她去英國,到後來和別的女人在異國結婚,到最後將她一個人留在上海;雖然劇中沒有交代王佳芝的幼年生活,和父親間的關係,但她在亂世中想要尋找依靠和孤獨的心情,甚至被父親遺棄的怨恨,間接的投射在她對易先生那種又愛又恨,複雜的情感裡,可以是父愛也可以是愛情;張愛玲筆下,或許只是想透過一個烽火的年代,借由一個平凡女子的生命,甚至是以一個女人最簡單的感情,作為出發點,在動盪中,刻畫出扭曲的人性與兒女情長。

在電影中處處可以看見張愛玲的影子與愛情哲學,因此,如果說王佳芝就是張愛玲的投影,並不會感到太訝異,對於王佳芝的角色,可以演出麥太太的世故,與周旋在富太太間的神韻與對話,都是可以從回頭比對張愛玲的童年和家世,找到脈絡與邏輯性,她的母親是個留洋的女性,父親也出生於望族,這讓張愛玲從小對於上流社會是耳濡目染的,已張愛玲對文字的敏感度與對人性描繪的天分,並不難想像她對於這些場景的掌握;因此,一個二十歲的女大生可以打入婦太太圈中,並不是毫無根據。

再拉回現實生活,張愛玲和胡蘭成相差了十五歲,她初認識胡蘭成時,他也仍是有婦之夫,似乎巧合的接上王佳芝的愛情;整部電影交錯著好幾層次的情感,張愛玲蒼涼的影子上,蓋著李安纖細的情感,而電影中隱約流露出張愛玲的愛情哲學,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,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,和半生緣中的「 世鈞,我們回不去了」,其實這些都沒有背離原著的精神。

最後一幕,易先生走回王佳芝睡過的床,他輕輕的坐在床上,鐘聲敲下十點的那刻,他的心揪了起來,皺掉的潔白色床單,就像王佳芝走過他生命留下的痕跡,都皺了。


家裡依舊充滿貴婦們的笑聲,與麻將的碰撞聲,唯一改變的是,易先生那顆不易信任的心,和皺掉的記憶......


後記 :
這只是我個人的淺見,有些上海話不是很懂加上英文字幕跑太快,可能有些細節的地方沒注意到,所以有所偏差,請多多包含!

在演員的部份,較可惜的就是鄺裕民的角色,在易先生與王佳芝的細密與複雜的情感下,鄺裕民的角色顯得少有說服力,過度僵硬的演技也變得缺乏深度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Ec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